大学“躺平”心态的利弊分析
在当今大学校园中,“躺平”一词逐渐成为热门话题,所谓“躺平”,并非完全消极懈怠,而是一种选择以较为轻松、平和的态度面对生活与学习压力的心态,这种心态在大学生群体中呈现出复杂多样的表现,其背后也蕴含着诸多利弊因素,值得深入剖析。
“躺平”心态的表现形式
(一)学业方面
- 降低竞争欲望:不再过度追求高绩点、奖学金,满足于及格或中等成绩,放弃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学术竞赛和科研项目参与机会,对于专业排名不再像刚入学时那样斤斤计较,即使有保研机会摆在面前,也可能因觉得努力争取的过程过于疲惫而放弃。
- 减少课业投入:课后很少主动去图书馆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完成作业也只是为了应付老师检查,不会额外进行拓展阅读或深入研究课程难点,对于一些非考试重点的知识内容,直接忽略,不再像高中时那样进行全面系统的知识梳理。
(二)社交活动
- 精简社交圈子:退出一些学生组织、社团活动,只与少数志同道合且相处舒适的同学保持密切联系,对结识新朋友、拓展人脉缺乏积极性,像原本活跃于学生会的同学,后来逐渐淡出各种会议和活动,将更多时间留给自己。
- 拒绝无效社交:不再参加无意义的聚会、应酬,对一些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却无法带来实际价值的社交场合说“不”,对于那些只是单纯吃喝玩乐、互相攀比的聚餐,果断拒绝参加。
(三)个人成长规划
- 延缓职业规划:不急于确定未来的职业方向,认为车到山前必有路,先享受当下大学生活,再考虑就业或考研等问题,看到周围同学忙着实习、考各种证书为未来做准备时,自己却不慌不忙,觉得还有时间。
- 放弃部分自我提升机会:如语言学习、技能培训等,觉得这些额外的学习负担过重,不如先放松身心,导致自身综合素质提升缓慢,学校开设的免费外语角活动,不再定期参加。
“躺平”心态的利
(一)缓解心理压力
对比维度 | 非“躺平”状态 | “躺平”状态 |
---|---|---|
压力来源 | 学业竞争、社交期望、未来规划等多方面持续施压 | 主动减少竞争压力源,聚焦当下简单生活 |
心理状态 | 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担心落后于人 | 相对平和、放松,能以更从容心态面对生活 |
情绪稳定性 | 易因挫折、压力产生较大情绪波动 | 情绪较为平稳,不易被外界过多干扰 |
在大学这个快节奏、高竞争的环境中,“躺平”心态能让大学生暂时从繁重的压力下得到喘息,当看到身边同学都在拼命学习争取高绩点时,选择“躺平”的学生可以按自己的节奏学习,不再被成绩排名过度困扰,内心多了一份宁静,减少了因焦虑引发的失眠、抑郁等心理问题。
(二)促进自我反思与沉淀
“躺平”给予大学生一个停下脚步审视自己的契机,在远离喧嚣的竞争和忙碌的社交后,他们有更多时间思考自己的真正兴趣所在、优势与不足,一位原本热衷于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但成绩平平的学生,在“躺平”期间,静下心来阅读大量书籍,发现自己对文字创作有着浓厚兴趣,从而为后续发展找到了新方向,实现了从盲目跟风到精准定位自我的转变。
(三)培养平和生活态度
以“躺平”的心态度过大学时光,有助于养成一种不骄不躁、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在物质追求上不再盲目攀比,注重内心感受和生活小确幸,不再频繁购买名牌服饰只为融入所谓“时尚圈”,而是穿着舒适自在的衣服,享受校园里的自然风景、简单美食,珍惜与老朋友相处的点滴时光,提升生活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躺平”心态的弊
(一)错失发展机遇
对比维度 | 非“躺平”状态 | “躺平”状态 |
---|---|---|
学术提升 | 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学术交流,拓宽学术视野,提升专业素养 | 放弃科研探索,局限于课堂基础知识,专业深度不足 |
社交拓展 | 结识各行业精英、不同背景人士,积累丰富人脉资源 | 社交圈子狭窄,错过多元文化交流和合作机会 |
职业准备 | 通过实习、实践明确职业目标,增强就业竞争力 | 缺乏职业规划和实践经验,毕业时迷茫无措 |
大学期间是积累知识、提升能力、拓展人脉的黄金时期。“躺平”意味着主动放弃许多宝贵的发展机会,在学术上,那些致力于科研创新的同学不仅能深化专业知识,还能获得导师指导和项目经验,为未来深造或从事专业研究打下坚实基础;而“躺平”的学生则可能因知识储备薄弱、实践能力欠缺,在毕业后求职或升学中面临困境,在社交方面,积极参与社团、活动的同学能锻炼沟通协作能力,结识各行各业潜在合作伙伴或贵人,“躺平”者却只能在狭小圈子里徘徊,限制自身发展空间。
(二)影响个人成长动力
长期处于“躺平”状态容易消磨人的斗志和上进心,习惯安逸舒适后,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缺乏奋起直追的勇气和决心,当遇到一门难度较大的专业课程时,“躺平”思维主导下的学生第一反应是放弃或者勉强及格就行,而不是像有进取心的同学那样努力攻克难题、提升自己,这种惰性一旦养成,会逐渐侵蚀个人的成长潜力,使其在未来人生道路上难以适应高强度、高要求的竞争环境。
(三)与社会脱节风险
大学虽不完全等同于社会,但也是连接校园与社会的重要过渡阶段,过度“躺平”会使大学生对社会变化、行业需求缺乏敏感度,如今社会发展迅速,新技术、新职业不断涌现,积极融入社会潮流的同学能及时了解这些信息并调整自己发展方向;而“躺平”的学生可能还沉浸在校园的象牙塔里,对职场礼仪、社会规则知之甚少,毕业后进入社会时会感到极度不适应,增加就业难度和职业发展初期的挫折感。
大学的“躺平”心态犹如一把双刃剑,既有缓解压力、促进自我反思等积极作用,又存在错失机遇、削弱成长动力等弊端,关键在于大学生要把握好“躺平”的度,适时地在放松与进取之间找到平衡,可以在疲惫时短暂“躺平”以恢复精力、调整心态,但不能让这种状态成为逃避困难、放弃成长的借口,毕竟,大学是为未来人生奠基的重要阶段,合理利用这段时间,才能在走出校园后更好地应对生活挑战,实现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