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数字化时代,中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日益凸显,这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学业成绩,更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探索有效的中学生网络成瘾干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认知教育层面
学校和家庭应开展网络素养教育课程,通过课堂讲解、主题班会等形式,向中学生普及网络知识,让他们了解网络的本质、功能以及正确使用方法,介绍网络是如何构建的,信息是如何传播的,使学生们明白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带来便利和知识,也可能存在虚假信息、不良诱惑等风险,引导学生认识网络成瘾的危害,如视力下降、颈椎疾病、社交障碍、学习成绩下滑等,从思想深处树立正确的网络使用观念,自觉抵制过度沉迷网络的行为。
组织网络成瘾案例分享与讨论活动,邀请专业人士或曾经有网络成瘾经历并成功戒除的人士来校分享真实故事,让中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网络成瘾对生活、学习、家庭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引发他们的自我反思和警醒,在讨论环节,鼓励学生们各抒己见,分析案例中成瘾的原因以及应对策略,增强他们应对网络诱惑的心理准备和自我约束能力。
家庭环境营造方面
家长要注重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减少在孩子面前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尤其是避免长时间沉迷于手机游戏、刷短视频等行为,为孩子树立榜样,增加亲子互动时间,如一起进行户外运动、家庭游戏、阅读书籍等活动,让孩子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乐趣和温暖,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从而降低对网络虚拟世界的依赖。
建立合理的家庭规则也是关键,与孩子共同协商制定上网时间表,明确规定在完成作业、家务等任务后,可以适当上网放松,但时间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关注孩子的上网内容,安装必要的网络过滤软件,防止孩子接触不良信息和过度沉迷于网络游戏、直播等娱乐内容,定期检查孩子的上网记录,及时发现问题并与孩子沟通解决,但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学校管理与引导措施
学校应加强校园网络管理,设置校园网络访问限制,在教学时间内屏蔽一些与学习无关的游戏、娱乐网站,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校园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和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社团活动、科技竞赛、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为中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成长平台,让他们在现实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价值所在,转移对网络的注意力。
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日常表现,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学习成绩波动较大、社交较少的学生,他们可能更容易陷入网络成瘾的困境,一旦发现学生有网络成瘾的迹象,要及时与学生进行个别谈话,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和困惑,给予关心和帮助,对于已经网络成瘾的学生,要制定个性化的辅导计划,联合家长共同进行干预,帮助他们逐步摆脱网络依赖,回归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轨道。
心理辅导与支持体系
许多中学生网络成瘾背后往往隐藏着心理问题,如学习压力过大、人际关系紧张、自我认同感低等,学校应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通过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扰,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控制能力,开展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技巧等方面的团体辅导活动,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处理人际关系,减少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网络逃避行为。
还可以建立同学互助小组,将有类似网络使用问题或兴趣爱好的学生组织在一起,让他们在相互监督、相互鼓励的过程中共同成长,互助小组可以定期开展活动,如分享网络使用的心得、制定集体的网络使用规范等,形成良好的群体氛围,促进学生之间的正向影响。
社会支持与监管合力
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为中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网络内容和服务提供商的监管,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清理网络上的不良信息,规范网络游戏市场,限制未成年人的游戏时间和充值额度等,媒体应发挥正面宣传作用,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网络文化,减少对网络游戏、网红直播等过度渲染和炒作,避免误导中学生。
社区也可以组织一些针对青少年的网络教育活动和公益活动,如网络安全讲座、志愿者服务等,拓宽中学生的视野和社会交往圈,让他们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自我价值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远远超出网络虚拟世界。
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形成合力,从认知教育、环境营造、管理引导、心理辅导等多个维度入手,采取综合、系统、长效的措施,才能帮助中学生健康成长,远离网络成瘾的困扰,让他们在现实生活和网络世界中都能找到平衡与发展,成为有理想、有担当、身心健康的新一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