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模板
概括类题目
(一)概括文章内容
- 要素归纳法: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司马光》,时间是宋代,地点是庭院,人物有司马光和小伙伴,起因是小伙伴掉进瓮里,经过是司马光砸瓮,结果是小伙伴得救,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结果如何”来概括,答案就是:宋代时,司马光在庭院里用砸瓮的方法救出了掉进瓮里的小伙伴。
- 段意合并法:先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大意,再将主要段落的大意合并,去掉次要部分,如《富饶的西沙群岛》,分别概括各段段意后,合并起来就是:西沙群岛地理位置重要,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文章类型 | 概括方法 | 示例 |
---|---|---|
写人 | 人物 + 事件(表现人物品质的事) | 《灰雀》讲述了列宁通过交谈让灰雀回到小男孩身边,展现了列宁对男孩的尊重与爱护。 |
记事 | 时间 + 地点 + 人物 + 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 《爬天都峰》写了假日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遇到一位老爷爷,我们互相鼓励,最终都登上了山顶。 |
写景 | 地点 + 景物特点(可从多方面描述) | 《海滨小城》描绘了海滨小城街道整洁、公园美丽、庭院独特等景色特点。 |
状物 | 物品名称 + 特点(外形、功能等) | 《赵州桥》介绍了赵州桥坚固、美观的特点,它是隋朝石匠李春设计的杰出之作。 |
(二)概括段落大意
- 摘句法:直接摘取段落中的中心句作为段意,中心句常出现在段落开头或结尾,如“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赵州桥》某一段落的中心句,可直接作为该段段意。
- 缩句法:将段落中的描述性语句进行简化,保留核心意思,如“秋天的田野,一片金黄,稻子笑弯了腰,高粱涨红了脸。”可概括为“秋天田野里庄稼成熟”。
理解词语类题目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 找近义词法:在文中找与这个词意思相近的词,如“沉寂”在句子“教室里沉寂无声”中,可联系下文找近义词“安静”,从而理解“沉寂”就是非常安静的意思。
- 拆解组合法:把词语拆开,分别解释每个字的意思,再组合起来,如“崎岖”,崎是山字旁,岖也是山字旁,都和山有关,可理解为山路不平、坎坷。
- 代入法:把词语换成自己理解的词语代入句子,看是否通顺合理,如“他做事很果断”,把“果断”换成“迟疑不决”,句子就不通顺,从而明白“果断”是毫不犹豫、利落的意思。
(二)解释加点字
- 查字典法:结合语境选择字典中合适的释义,如“深”在“夜深人静”中,查字典有“距离大”“时间长”“程度高”等意思,这里应选“时间长”这个解释。
- 联想法:根据平时积累,联想到字在其他词语中的意思,再结合本文判断,如“绝”在“绝技”中是“独一无二的”,在“绝处逢生”中是“走投无路的”,根据文章具体情境确定含义。
理解句子类题目
(一)体会句子含义
- 抓关键词法:找出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分析其表达的情感或作用,如“他猛地站起来,坚定地说:‘我去!’”中“猛地”“坚定”生动地表现出人物毫不犹豫、决心已定的神态和心理。
- 联系生活法:将句子与生活中类似场景联系起来理解,如“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联系生活实际,我们知道海绵里的水挤出来需要用力,时间也需要我们合理安排、抓紧利用。
(二)赏析句子
- 修辞角度:判断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分析其作用,比喻能使事物更形象生动,拟人赋予事物人的情感,排比增强气势,雪花像精灵一样在空中飞舞。”运用比喻,把雪花比作精灵,生动写出雪花飘落的轻盈姿态。
- 描写角度:从人物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环境描写等方面分析,如“她的眼睛红红的,低声说:‘我错了。’”通过外貌和语言描写,表现出人物的愧疚心情。
人物分析类题目
(一)分析人物形象
- 从人物言行入手:找出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总结人物特点,如《晏子使楚》中晏子面对楚王的刁难,巧妙回击,从他机智的回答和从容的举止,看出他是个能言善辩、聪慧过人的人。
- 从他人评价入手:文中其他人物对主角的评价往往能帮助我们了解主角,如《军神》中医生对刘伯承的称赞,侧面烘托出刘伯承意志坚强的品质。
(二)评价人物行为
- 结合文章主题:判断人物行为是否符合文章倡导的价值观,如在倡导环保的文章中,评价人物破坏环境的行为就是负面的。
- 站在不同角度:可以从当事人、旁观者、社会等角度全面评价,如评价历史人物,既要看其在当时的功绩,也要考虑局限性。
标点符号作用类题目
(一)句末标点
- 句号:表示陈述句结束,语气平稳,如“太阳升起来了。”只是平实地叙述一件事。
- 问号:用于疑问句末尾,表达疑问语气,如“你去过北京吗?”引发读者思考。
- 感叹号:抒发强烈情感,如赞美、惊讶、愤怒等。“多么美丽的风景啊!”表达对风景的赞叹。
(二)句中标点
- 逗号:表示句子内部短暂停顿,可用于分隔并列成分、状语等,如“春天,桃花开了,柳树绿了。”分隔了不同的景物描写。
- 分号:用于并列分句之间,比逗号停顿稍长,如“地上的花开了;天上的鸟飞了;水中的鱼游了。”并列描述了不同场景。
- 破折号:解释说明、话题转变、声音延长等作用,如“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破折号后面是对前面时间的补充说明。
拓展延伸类题目
(一)联系生活谈感受
- 结合自身经历:将文章内容与自己生活中的相似经历相结合,如读《学会看病》,联系自己生病时父母照顾自己的经历,谈谈对文中父母做法的理解。
- 联系社会现象:由文章内容联想到社会上的相关现象,如读完关于环保的文章,谈谈身边环境污染问题及解决办法。
(二)想象续写
- 依据原文情节:按照文章的发展逻辑和人物性格进行续写,如《穷人》续写,要考虑到桑娜和渔夫善良的本性,想象他们后续如何抚养西蒙的孩子。
- 合理创新:在不违背原文基础上,适当发挥想象,增添细节,如续写故事时,想象人物的对话、动作、心理活动,使情节更丰富。
问题与解答
问题:阅读《桂林山水》时,如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如何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中“甲”的意思?请简要分析文中描写漓江的水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解答:
- 概括主要内容:可采用要素归纳法,文章写了作者游览桂林山水,看到桂林的山奇、秀、险,水静、清、绿,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如诗如画,仿佛置身仙境,所以概括为:作者游览桂林,描绘其山水独特之美,感叹宛如仙境。
- 理解“甲”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及日常积累,“甲”在这里是居首位、第一的意思,表明桂林山水天下第一美。
- 修辞手法及作用:文中描写漓江的水“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比作无瑕的翡翠,生动形象地写出漓江的水绿得纯净、鲜艳,让人直观感受到漓